活動期間:國曆09月03日~09月09日;農曆08月01日~08月07日
什麼是迎王?
王爺原本是代天巡狩的瘟神,台灣四面環海,隨著移民的遷移,王爺的信仰轉變成為地方的守護神。迎王祭典大多被舉辦在臨海或河邊的鄉鎮,迎王即迎請代天巡狩的王爺,並祈求王爺離境時能將地方上的災難、瘟疫、邪煞全部帶離以保平安。
隨著時代進步醫療發達,逐漸演變為平安祭典或民俗信仰活動,具有安撫民心、消災解厄的宗教功能外,許多無形文化資產因隨王爺祭典儀得到保存和傳承,製作王船的台灣傳統工藝美術、傳統戲曲、王爺出巡的隨駕陣頭。此時也是居民參與公眾事務,共同為神明服務。
活動總覽
農曆 |
國曆 |
內容 |
地點 |
8月1日 |
9/3 (二) |
三府千歲、觀音佛祖遶巡海島一週 下午:請王儀式 |
琉球島嶼海岸一週 |
8月1日上午11時 |
|
宋江陣開館 |
代天府 |
8月1日上午2時 |
|
恭迎代天巡狩王駕 |
中澳 |
8月1日下午(視王駕蒞臨時間) |
|
代天巡狩王駕過神火 |
代天府 |
8月2日上午7時15分 |
9/4 (三) |
代天巡狩出巡第一天 |
大寮角(大福村) |
8月3日上午7時15分 |
9/5 (四) |
代天巡狩出巡第二天 |
天台角(南福村、天福村) |
8月4日上午7時15分 |
9/6 (五) |
代天巡狩出巡第三天 |
杉板路角(上福村、杉福村) |
8月5日上午5時5分 |
9/7 (六) |
遷船法會及王船移座王府 |
王府 |
8月5日上午7時15分 |
|
代天巡狩王駕出巡第四天 |
白沙尾角(本福村、中福村、漁福村) |
8月5日上午12時30分 |
|
擲笅擇定壬辰科主事人員 |
王府 |
8月6日上午7時30分 |
9/8 (日) |
王船遶境 |
全鄕遶境一週 |
8月6日上午7時30分 |
|
遊行神轎轎班及顧問拜王 |
王府 |
8月6日下午5時 |
|
王船入王府安座後開始添載。王船法會。 |
王府 |
8月6日下午9時 |
|
宴王 |
王府 |
8月7日上午1時 |
9/9 (一) |
恭送太天巡狩王駕晚上有平安宴 |
中澳 |
小琉球迎王起源
小琉球三隆宮供俸池府、吳府、朱府王爺稱為三府千歲。始於清乾隆初年,中國福建省陳明山,攜所供俸三千歲王爺至小琉球,於此地普施恩澤。鄉民出海捕魚前必定至三隆宮,祈求漁獲豐收、平安順利。
民國七十年台南縣無極混元玄樞院所建造的混元漂流至琉球鄉,三隆宮主事恭請至宮廟安至。同年6月1日,無極混元懸殊院移鑾三隆宮,成無極混元三聖大天尊、玄玄上人降賜聖詩、聖旗,無極瑤池金母諭示,誥封琉球天道院三隆宮。之後,琉球鄉開始獨建造王船,迎王信仰承襲東港溪流域系統。民國74年乙丑科開始自辦迎王祭典。
小琉球土地貧瘠,又無河流水源灌溉,因此農業不發達,早期居民皆以漁業為主要經濟來源。不管是近海或遠洋漁業,都是需面對浩瀚的大海,面對不穩定的海浪海流,尋找魚獲和魚場。此時,信仰是支撐他們的重要力量,依賴信仰讓漁獲豐收,於賺錢後,捐獻給廟宇,進而發展獨特的廟宇文化,廟宇密度為全台之冠。迎王期間有70幾間廟宇及陣頭參與,全島神轎皆聚集三隆宮並由此地出發,繞境佑民,帶走瘟神。迎王祭典為三年一次,全鄉鄉民、移居外地或出海捕魚者,都會回到小琉球。迎王除了消災解厄、祈求風調雨順外,還能凝聚鄉民的向心力,大家團圓。
平安祭典流程
小琉球迎王祭典舉辦時間,皆在東港東隆宮迎王祭典之後,由三隆宮每三年舉辦一次,及丑、辰、未、戌年的農曆10月上旬,東港大約在9月下旬。小琉球三年一次的迎王祭典保有百年歷史承襲東港溪流域系統的迎王祭祀,整個平安祭典需由13步驟接續完成,包括包括:一、「角頭職務的輪任」(小琉球為世襲制)。二、「造王船」(迎王祭典前開始建造)。三、「中軍府安座」。四、「進表」。五、「設置代天府」。六、「請王」。七、「過火」。八、「出巡遶境」。九、「祀王」。十、「遷船」。十一、「和瘟押煞」。十二、「宴王」。十三、「送王」。小琉球迎王的特別習俗「逡港腳」(請王的當日早上)及「遊縣吃縣,遊府吃府」及平安宴等,迎王期間歡迎大家來體驗參與熱鬧的迎王活動。角頭職務輪任
東港每次迎王祭典送王後3天,由負責神轎和王船器物的肩扛任務的東港7個角頭、庄頭組織轎班會,在溫府千歲前抽籤遴選下一科各角頭的職司任務,而小琉球則為世襲制,祖先被編入哪間宮廟的轎班,後代則承襲先輩的職務代代相傳。
中軍府安座
中軍府是祭典的先鋒部隊,代天巡狩千歲的侍衛長,先來勘查場地、監督王船建造的進度及訓練天兵天將等。中軍府的安座代表神界已開始進入迎王祭典的籌備階段,中軍府到來,表示王船已開已開始建造。
造王船
法船為迎王平安祭典最重要的法器,法船主要為搭載瘟疫、煞氣、魍魎、厲鬼離去,以保佑地方平靜。小琉球的王船整體體積較小,長約13台尺、寬5台尺,因小琉球地形高低起伏,路面較窄,王船遶境時不宜太大,但造船師傅技術優異,王船工法精緻優美。建造過程皆遵照古法完成,光建造王船的木材,就耗費數百萬元。王船造好後,會舉行進水儀式,升起王船船帆,灑出至少四千斤的糖果及餅乾,象徵平安賜福及漁船豐收。
進表
三隆宮保留清代祀典科儀,擺設天案恭請主祀金身高座,在案桌上所用的桌裙是繫上繡有三隆宮名號之莽龍案裙,祭儀亦是振文堂內司執禮,由大總理與各級代表群全鄉跪拜呈文,恭請居於代天巡狩千歲爺屆時駕臨能為地方淨域除疫,當表文恭讀完畢,祭祀科儀如從,三跪九叩首,燒金燃炮,進表儀式宣告完成。
設置代天府
迎王祭祀活動,依序分別為造王船、中軍府安座、進表、設置代天府、請王、過火、出巡遶境、祀王、遷船、瘟壓煞和送王。在設立代天府後,迎王活動將正式展開。三隆宮正殿平日皆開放民眾參拜,但在設立代天府至迎王祭典期間不便開放,因為代天府是代天巡狩的千歲們臨時的行宮及辦公場所,閒雜人等不可進入,只有相關執事人員才可進出。
逡港腳
逡港腳(巡港腳)是小琉球迎王祭典特有的活動,於 “請水”的第一天早上進行,參與繞境的神轎分別從大福漁港或白沙港出發,順時鐘繞島一圈。逡港腳有海上巡視之意義,並驅除海域四周之厄煞,保佑漁船出海平安和滿載盈歸。
漁船入港並綁上令旗,準備明天早上逡港腳(巡港腳),亦為港口海巡,由三隆宮三府千歲偕同碧雲寺觀音佛祖乘船繞島一週,以祈求琉球嶼的海岸及海港平安,並恭迎代天巡狩千歲們駕臨。
迎王平安祭典第一天的逡港腳,為小琉球迎王特有儀式。由三隆宮三府千歲偕同觀音菩薩,暨四角頭土地公廟,以及其他參與迎王船祭典各神轎,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和漁獲豐收。若漁船載有四角頭土地公神轎,並經過自己角頭的海岸和海域時,漁船會暫時停留並行駛靠近海岸以示尊崇。
請王
請王又稱請水,代表整個平安祭典開始,由於代天巡狩的千歲爺是乘船而來,也是乘船而去,因此都在小琉球中澳沙灘進行,先由負責大千歲轎班拿頭籤上請王臺,並由各角頭乩童報寫大千歲姓氏,通常當科要迎接的大千歲姓氏,只有廟裡的大總理等少數人知道(於祭典前兩天關廟門擲筊請示),因千歲共有36位,每年蒞臨者皆不同,因此如果請到了、姓氏正確,立即由東隆宮人員確認,瞬間整個海灘都歡聲雷動大鳴鞭炮、鑼鼓喧天,以示恭迎聖駕,並依序出發遶境。
迎王祭典的第一天為請水,是整個祭典的開場。各廟宇的神轎及信眾會聚集於中澳沙灘恭候大千歲的到來。
迎王第一天為請水,各陣頭及神轎會聚集在中澳沙灘,進行請王儀式。神轎起駕用其“頭筆”(神轎前的轎籤)或起乩的轎班至請水台上書寫姓氏,若與大千歲姓氏不符合,則請其退駕,再至海中迎請,若所報銜頭相符,則表示大千歲已經來臨了,並即時廣播大千歲已到,鞭炮齊鳴、鑼鼓震天。當場將大千歲姓氏書寫在帥旗、帥燈上,並恭迎王令上轎,回廟安座。
過火
為道教中清淨去穢儀式,請王遶境隊伍回到東隆宮前,廟方以5個方位堆起木材加以燃燒,藉以清淨王令王轎,東隆宮迎請的千歲爺有5位,又稱「五王火」,轎班依溫府千歲、大千歲、二千歲、三千歲、四千歲、五千歲、中軍府等順序過火,將千歲送進代天府安座。也會有信眾會抱著自家神明過火,雨露均霑。
出巡遶境
為平安祭重頭戲之一,遶境的目的彰顯代天巡狩神威,消除地方的邪崇、疫疾,使地方能夠潔淨不受外力干擾,具有驅邪、除穢的意義,4天期間民宅設香案敬神迎王駕,各廟宇陣頭隨神轎出巡,鞭炮聲四起,非常熱鬧。
土地公廟為小琉球的角頭廟,小琉球迎王祭典期間,土地公廟扮演重要的角色。迎王香陣或王船遶境隊伍,經過土地公廟,必定會停留。其意義為接受此地信眾的參拜及接受土地公的招待。再者,小琉球獨特習俗「攔轎喊冤」,大千歲停留於此時,也幫居民及信眾辦事情,解決各種疑難雜症。
小琉球迎王平安祭典,三年一科,保存了百年歷史的特別習俗「遊縣吃縣,遊府吃府」,小琉球當地會以點心宴請工作人員,並且每戶人家都會在自家的外面擺上飲料、小餅乾或水果等東西供人食用,不可打包,主要用意是要給辛苦的轎班人員解渴,止小飢餓。
走輦
當公廟舉行祭典時,凡動用神轎出巡時,每頂神轎之前必定會有一把涼傘。涼傘,古稱華蓋,原是古代帝王出巡時,遮陽之用。現為神明出巡或進香時為神明引路及護衛神明,以避邪驅穢。涼傘繡有神明尊號、廟宇宮號、八仙和龍鳳花鳥等圖案,於傘旁繫上兩條劍帶,下方則綴上流蘇。並有一人專門負責拿著涼傘沿途旋轉不停,用來顯示此廟宇神明的尊榮。迎王或進香期間,神轎抵達宮廟前,持涼傘者會踩七星步,告知友宮前來接駕,友宮亦會持涼傘以相同步伐回禮,表達歡迎之意。
遷船
王船從船廠移出,稱之為遷船,送王前一天下午舉行王船遶境小琉球主要街道。東港王船雄偉巨大的船身成為香客、信眾、遊客矚目焦點。小琉球為島嶼,上下坡度大且巷弄較小,小琉球王船體積較小,較容易穿梭於巷弄間並全島遶境,沿途收煞驅瘟之意,並有驅趕、帶走疫鬼和災禍的意涵。
宴王
代天府墊內設宴席,以豐盛祭品為王爺餞行,滿漢全席的菜餚一一陳列,由大總理率各級總理,代表全境士農工商,呈請千歲們享用盛宴,以表崇聖之意。
送王
送王為迎王平安祭典最後的儀式,以前有遊天河(焚化)或遊地河(漂流)兩種,早期台灣送王方式多為遊地河,但因風向、海流等因素,王船常會漂回陸地並漂流停泊至他鄉。王爺信仰認為王船漂至鄉必為厲,所以現在王船幾乎採遊天河燒王船的方式送王。
迎王4角頭就定位後恭請王駕上船,吉辰一到,道長會拿鋤頭開水路直通外海,王船收錨鳴炮,在沈香粉與金紙助燃下,被大火逐步燒化,代表無形王船順風航向天庭,此時信徒及眾神轎偃旗息鼓,不出聲不放鞭炮。